三七,別名田七,田三七、參七、參三七、山漆、金不換、滇七等,為五加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以根入藥,其性平,味甘。功能行瘀止血,消腫止痛。種植中藥材三七,既利于農(nóng)業(yè)結構調(diào)整,又利于農(nóng)民增加收入。
一、栽培技術
1、整地施基肥:選地勢較高、背風向陽、土層深厚、富含腐殖質(zhì)、排水良好的沙壤土,前茬以玉米、花生或豆類為宜,切忌茄科為前作。多次翻耕20厘米左右,使土壤風化。最后一次耕翻,每畝施腐熟廄肥5000公斤,餅肥50公斤,三元復合肥50公斤,整平耙細,作畦寬1.2-1.5米,高30-40厘米,畦間距50-150厘米,畦面呈瓦背形。
2、選種播種,育苗移栽:⑴選種及種子處理。每年10-11月,選3-4年生所結飽滿、無病蟲害、成熟變紅果實,摘下放入竹篩,搓去果皮,洗凈,晾干表面水分,用50%托布津1000倍液浸種10分鐘消毒處理。三七種子干燥后易喪失生命力,因此應隨采隨播,或采用層積處理保存。
⑵播種。行株距6厘米×5厘米,開淺溝點播,覆土,畦面上蓋一層稻草等物,以保持畦面濕潤和抑制雜草生長。每畝用種7-10萬粒,折合果實10-12公斤。播種澆水后,如覆蓋銀灰色地膜,可起到保水節(jié)肥,增產(chǎn)的效果。
⑶苗期管理。天氣干旱時,應經(jīng)常澆水,雨后及時疏溝排積水,定期除草。苗期追肥一般以磷鉀肥為主,通常追施3次,分別在3月、5月、7月進行。苗期天棚透光度要根據(jù)不同季節(jié)的光照強度變化加以調(diào)節(jié)。
⑷移栽。育苗一年后移栽,一般在12月至翌年1月完成。要求邊起苗,邊選苗,邊移栽。起苗時,嚴防損傷根條和芽苞。選苗時要剔除病、傷、弱苗,并分級栽培。三七苗根據(jù)大小和重量分3級,1000條根重2公斤以上的為1級;1.5-2公斤為2級;1.5公斤以下的為3級。移栽行株距15厘米×15厘米。
3、田間管理:⑴除草和培土。三七為淺根作物,根系多分布于15厘米的地表層,因此不宜中耕,以免傷及根系。幼苗出土后,畦面雜草應及時除去,在除草的同時,如發(fā)現(xiàn)根莖及根部露出地面時應進行培土。
⑵淋水排水。在干旱季節(jié),要經(jīng)常淋水,保持畦面濕潤,淋水時應噴灑,不能潑淋,否則造成植株倒伏。在雨季,特別是大雨過后,要及時疏溝,排除積水,防止?jié)a根。
⑶搭棚與調(diào)節(jié)透光度。三七喜陰,人工栽培需搭棚遮蔭,棚高1.5-1.8米,棚四周搭設邊棚。棚料就地取材,一般用木材或水泥預制件作棚柱,棚頂拉鐵絲作橫梁,再用竹子等編織成方格,鋪設棚頂蓋,棚透光多少,對三七生長發(fā)育有密切影響。透光過少,植株細弱,容易發(fā)生病蟲害,而且開花結果少;透光過多,葉片變黃,易出現(xiàn)早期凋萎現(xiàn)象。應掌握“前稀、中密、后稀”的原則,即春季透光度為60-70%,夏季為45-50%,秋季氣溫轉涼,透光度逐漸擴大為50-60%。
⑷追肥。掌握“多次少量”的原則,幼苗萌動出土后,撒施2-3次草木灰,每次每畝用50-100公斤,以促幼苗生長健壯。5-6月份,每畝施優(yōu)質(zhì)有機肥2000公斤,三元復合肥25-30公斤。冬季清園后,每畝施土雜肥2500-3000公斤。
⑸摘薹。為使養(yǎng)分集中供應地下根部生長,于7月出現(xiàn)花薹時,選晴天無露水時將花薹全部摘掉。
⑹病蟲防治。立枯病用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或72%克露600倍液,或58%瑞毒錳鋅800倍液防治。疫病用70%代森錳鋅500-600倍液,或64%殺毒礬500倍液噴治。蚜蟲用10%吡蟲啉1000倍液,或15%滅蚜靈2000倍液噴殺。紅蜘蛛用5%卡死克2000倍液,或9.5%螨即死3000倍液,或10%瀏陽霉素1000倍液噴霧。
二、采收加工
1、采收:一般種植3年以上即可收獲。在7-8月開花前收獲的稱“春七”,質(zhì)量較好。若7月摘去花薹,到10月收挖更好,稱“秋七”。12月至翌年1月結籽成熟采種后收獲的質(zhì)量較差,稱“冬七”。收獲前1周,在離地面10厘米處剪去莖稈,挖出全根。
2、加工:收獲后,洗凈泥土,剪去蘆頭(羊腸頭)、支根和須根,剩下部分稱“頭子”。將“頭子”暴曬一天,進行第一次揉搓,使其緊實,直到全干,即為“毛貨”。將“毛貨”置麻袋中加粗糠或稻谷往返沖撞,使外表呈棕黑色光亮即為成品。也可待塊根稍軟時,將其置入鐵筒或木箱中回轉摩擦,使表皮光滑發(fā)亮。每次轉30分鐘,拿出再烘或曬,反復3-5次,即成商品。如遇陰雨,可在50℃以下烘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