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至4月 (1)選地:土層深厚、保水保肥力強、土質松軟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為好,pH值以6-6.5微酸性為好。
(2)輪作:與水稻、蔬菜及黃麻等作物輪作,可減少病蟲,提高蓄養(yǎng)能力。
(3)整地:該麻宜深耕,深度可達30厘米。我省雨水多,麻地宜畦作,其寬可為1.0-2.3米。
(4)施肥:大麻3/4養(yǎng)分須在生育前期吸收,但苗期根系生長緩慢,吸收能力弱,應施足基肥,一般廄肥、土糞或綠肥1500—2500千克、草木灰40—50千克等。
(5)播種:種子標準:純凈飽滿,充實完整,無病蟲害,大小均勻,色澤新鮮,發(fā)芽率高,小粒種及大粒種的千粒重應分別在20克和25克以上,發(fā)芽率95%以上,含雜率不多于5%。不用隔年陳種子。播前用清水漂洗種子,后浸水2—3天,取出曝曬1天,再行播種。適時早播是增產(chǎn)關鍵,我省一般在地溫8℃以上即可播種,可在12月至次年4月播種,但以2—3月播種居多。畝播量1千克。纖維用大麻播量大于種用大麻;早熟種大于遲熟種,撒播大于條、點播,寬幅條幅多于窄幅條播,肥田多于瘦田。一般采用撒播或條播。撒播留苗株距10—17厘米,株數(shù)8-10萬株。條播株距7厘米,行距13—26厘米,留苗2-3萬株。播種深度1.7—3.3厘米。 4月至7月 (1)間苗、定苗和補苗:間苗第一次在苗高3厘米時,第二次在出現(xiàn)2對真葉、苗高7厘米時進行。當苗出現(xiàn)3對真葉、10厘米高時可按規(guī)定株距定苗。此外,在麻高0.7-1.3米時再拔小弱苗一次。畝留苗密度我省在2-3萬株,早熟種、肥地比遲熟種、遲播、瘦地密度大,線麻比魁麻密度大。
(2)中耕:大麻幼苗期生長緩慢,易受害。中耕除草應在莖稈旺盛生長期前進行,結合間苗進行2-3次。中耕深度以先淺后深再淺為原則。苗高7-10厘米是淺鋤7厘米,苗高17—20厘米是深鋤10—13厘米。苗高30厘米以上又淺鋤3—7厘米。防止鋤傷細根。雨后及時松土,防土板結:
(3)施肥:追肥以速效氮肥為主,硫銨5-10千克或人糞尿500—1000千克或油餅25—30千克,結合間苗、定苗或封行前分2—3次施入,不宜遲于麻莖最大伸長期,采種大麻開花前應增施速效氮及磷和鉀肥。
(4)培土:一般培土2-3次,于中耕除草和施肥后結合進行,以掩蓋肥料,加深畦溝,防止倒伏。
(5)灌溉和排水:大麻旺長期間干旱需及時灌溉。幼苗期生長緩慢,根系發(fā)育較慢,頭水不宜過早,以免影響根系深扎。我省多雨,還應注意排水,防積水。
(6)防止風災:大麻生長期間因莖稈高大,易遭風災,為此,應采取精細整地,培育壯苗,晚灌頭水,輕灌勤灌;適量追氮,增加磷鉀肥;選用莖稈堅實品種等措施。
(7)病蟲防治:大麻病蟲害較多。重點防治白星病、露菌病、褐斑病、白斑病和菌核病等病害,可采取去除病葉和病株;注意排水;氮磷鉀三要素配合施用;實行輪作;注意田間通風透光;噴施波爾多液等方法防治。主要蟲害有跳甲、小象鼻蟲等,可采用噴甲胺磷、氧化樂果和呋喃丹等藥劑;清除田間雜草;捕殺和誘殺成蟲;實行輪作等防治方法。 7月至9月 (1)收獲:大約在7—8月收獲纖維用大麻;大約9月間收獲種用大麻。(2)收獲標準:麻株中下部葉片脫落,莖葉呈黃白色,上部莖葉黃綠色或在雄花盛開、雌花結有小果時進行。最好依成熟期不同分次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