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飼料中含有足夠的磷,但是部分疾病易造成磷的大量流失,導致鈣磷比例失調。因此,某些奶牛疾病的補磷非常關鍵。涉及的疾病主要有以下四種:
一、奶牛臥地不起綜合癥
1.奶牛臥地不起綜合癥是泌乳母牛臨近分娩或分娩后發(fā)生的一種以“臥地不起”為特征的臨床綜合癥。最常發(fā)生于產犢后2~3天的高產母牛,其發(fā)生率在2%~12%,但此病導致的死亡率和淘汰率相當高,占發(fā)病牛數的60%~70%。
2.發(fā)病后,經過兩次鈣劑治療,精神高度抑制等癥狀消失,而后臥地不起。病牛食欲正常,體溫、呼吸、心率正常。有些病牛試圖站立,前肢跪地,后肢半屈曲或向后伸,呈“青蛙腿”姿勢,匍匐爬行。由于長期臥地不起,經常并發(fā)乳腺炎,跗關節(jié)、足關節(jié)和髖關節(jié)周圍發(fā)生褥瘡性潰瘍,最后導致病牛死亡和被淘汰。
3.臨床上采用鈣制劑、磷制劑、鎂制劑及鉀制劑綜合治療。20%葡萄糖酸鈣500~1000毫升,20%磷酸二氫鉀300毫升,10%氯化鉀100~150毫升,加入2000毫升5%葡萄糖中;25%硫酸鎂注射液100~200毫升,一次性靜脈分別注射,每天一次,連注3天。對于神經損傷、肌肉劇伸的病牛,可用維生素B1、B12在腰椎神經叢穴位注射。
二、生產癱瘓
1.生產癱瘓又稱乳熱癥,是奶牛在分娩前后突然發(fā)生的一種低血鈣病。此病常發(fā)生在4~5胎次的高產牛,且在產后24小時發(fā)生最多。
2.多發(fā)生在產后12~72小時,病初食欲、反芻停止,站立不穩(wěn),共濟失調,頭轉向胸側,體溫降至35℃~36℃。血鈣降低為3.6~7.0毫克,血磷降低為1.0~2.7毫克。
3.除采用鈣劑療法和乳房送風療法以外,應及時補磷、補鎂,可用20%磷酸二氫鈉200毫升,15%硫酸鎂200毫升靜脈注射,瘤胃臌氣時,應進行瘤胃穿刺。
三、產后血紅蛋白尿
1.產后血紅蛋白尿是高產奶牛產后發(fā)生的急性血管內溶血、血紅蛋白尿、貧血和低磷血癥為特征的一種代謝病。主要發(fā)生于產后4天~4周,3~6胎的高產奶牛,深冬嚴寒季節(jié)發(fā)生較多。
2.紅尿是本病突出特征。最初1~3天內,尿液逐漸由淡紅向紅色、暗紅色直至紫紅色和棕褐色轉變,以后逐漸消退。病重者,精神沉郁,食欲下降,貧血,黏膜蒼白并黃染,血液稀薄。
3.靜脈注射20%磷酸二氫鈉300~500毫升,每天2次,重癥2~3天痊愈。
四、骨軟癥
1.骨軟癥是成年牛由于飼料中鈣、磷或維生素含量不足或者鈣、磷比例不當引起的慢性代謝性骨質疏松癥。泌乳量高及飼養(yǎng)管理不當的奶牛常發(fā)生本病。
2.病牛食欲反常,經常舔食墻壁、牛欄、泥土,喝尿水或糞湯;泌乳量下降及發(fā)情配種延遲;病牛拱背站立,經常臥地,一肢或數肢跛行;四肢骨骼腫大變形,尾椎骨移位,肋軟骨與肋骨結合部腫脹,蹄變形呈翻卷狀,易患腐蹄病。
3.靜脈注射20%磷酸二氫鈉300~500毫升,每天1次,連用5天。同時,靜脈注射10%氯化鈣300毫升或20%葡萄糖酸鈣500毫升,每天1次,連用5天。此外,病牛每天要飼喂骨粉250克,5~7天為一個療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