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言
今天收拾東西開始準備開題的時候,突然想起來這么一件事:平時總是抗議政府還是業(yè)主還有大眾,目光短視,搞建設不知道要事先規(guī)劃,甚至建筑也不設計就開始挖地蓋房子,結果總是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事情干得千瘡百孔。
可是想起我們的博士生們(碩士生就不說了,因為我覺得眼下的方向,碩士本科化逐步實現(xiàn),碩士已經(jīng)沒有學術性可言了)的學術研究,很有一批是根本沒有什么事先規(guī)劃的。按著清華博士教育蒼白的學制、課程,跌跌爬爬,不能按時畢業(yè)的、論文不怎么樣的大有人在(我就是不能按時畢業(yè)的那一類)。至于能否具有真正的學術素質,天知道。
說來慚愧,在清華讀建筑第九年了,也是在第八年上才發(fā)現(xiàn)自己這么多年都糊涂著,跟著中國慘白畸形的教育制度一步步快熬到國人眼中的學位頂峰,才發(fā)現(xiàn)自己還在瞎蒙。今天寫這篇文章,為的是整理自己,順便提醒一下學弟們。
清華的教育號稱一流本科二流碩士三流博士,我覺得大概是這么個意思。但是追究起來,其實應該說整個清華的教育制度和方法都是二流,只不過本科要求低,博士要求高,在教師和學生依靠自己的個人拼搏程度一定的情況下,顯得本科比較牛,博士比較差,如此而已。清華有能培養(yǎng)個別大師的個別教授,但是沒有培養(yǎng)一群大師的可靠辦法。按俗話說,這叫“望天收”。
簡而言之,對于一個愿意投身學術的人來說(我以為做博士的意義主要在此),學術絕非幾年的工作,而是一生的工作。
要搞學術,必須以一生長度來規(guī)劃你的學術歷程,越早越好。
規(guī)劃未必能實現(xiàn),但是不規(guī)劃就只好看rp了.呵呵,靠rp當大師,你覺得難度比手工制造原子彈如何?
2 健全知識
早年清華還是綜合大學的時候,就有學者疾呼不能培養(yǎng)半個人的學生。這里說的是人文素養(yǎng)。有人說學術的境界,有“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不知道-不知道自己知道-知道自己知道”這四個階段。要我說第四個階段不可能,正常應該在2、3階段間循環(huán)。而多數(shù)人,顯然在第一階段。中圖分類法把所有的知識書籍分成“哲學、宗教、社會科學總論、***、法律、軍事、經(jīng)濟、文化、科學、教育、體育、語言文字、文學、藝術、歷史、地理、自然科學總論、數(shù)學、物理學、化學、天文學、測繪學、地球物理、氣象學、地質學、海洋學、自然地理學、生物科學、醫(yī)藥衛(wèi)生、農(nóng)業(yè)科學、林業(yè)、水產(chǎn)漁業(yè)、工業(yè)技術、交通運輸、航空航天、環(huán)境科學、綜合圖書”37個大類無數(shù)小類,問問自己都了解過哪幾門?
人文知識的意思,是說這是成為一個健全的人所應該有的知識。這時還談不上學術。清華變成工科院校以后,確實嚴重的缺乏人文素質教育。我曾經(jīng)羨慕國外大學生首先就要學習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概論,就可以有健全的知識根底,F(xiàn)在想來可笑,全面的素質教育,顯然是要通過一個健全的教育制度來實現(xiàn)的,而不是一兩門課。很多學生進大學發(fā)現(xiàn)不喜歡專業(yè),這是正常的。因為他們的父母和中學老師一般也都弄不清楚那么多專業(yè)都是什么個東東,到社會上又從事什么行業(yè)。這樣盲目亂撞能選對專業(yè)么!
所以說,人生的大多數(shù)困難來自于缺乏知識(天賦的問題我們暫時不說)
有人能掙錢當老板,讓技術人員給他打工,是因為他擅長賺錢的知識;有人能當官(貪官暫不計),是因為他有當官的知識。有人說那是靠經(jīng)驗!其實經(jīng)驗,正是科學要把它變成知識的,F(xiàn)代科學是經(jīng)驗科學,這是我不小心學了一門關于科學哲學的課才知道的。人類總是把一切歸納為知識存起來,你需要了解的是這些知識的全體。人生的經(jīng)驗大多數(shù)都被歸納了,很多東西你以為是經(jīng)驗,其實都有專門的學科已經(jīng)研究過了。雖然有些知識是秘密的,比如統(tǒng)治人的知識,坑害人的知識。有些經(jīng)驗也很難被歸納,但是已經(jīng)歸納了的至少要知道吧。
新生常常迷惘,其實不必迷惘什么。大多數(shù)人還沒有資格迷惘,他們只是無知而已。等你把相關已有知識都了解了,你才有資格對那些真正困擾人類的至今無法解決的問題產(chǎn)生迷惘,比如生與死,物質與精神什么的。
規(guī)劃是一門專門的知識。很多人不會學習,是因為他們連做人可以學什么、應該學什么、適合學什么都不知道。管理規(guī)劃自己就是一項基本的知識。啥都不知道就直接撲進某一項具體的知識技術里撲騰,那就死定了。中國的教育問題在這方面的缺陷是致命的。
我是幸運的,建筑學不但有趣而且好掙錢還對社會很重要,不過可能各位也沒幾個知道建筑學專業(yè)是干什么的吧?不奇怪,中國有現(xiàn)代建筑教育也就是1928年以來的事情,城市規(guī)劃更晚。不知道這個學科的內容很正常。
水木里有人對各種游戲了如指掌,有人對各種電腦配件行情如數(shù)家珍,有人對化妝品品牌深入研究,可是有幾個人對于人類知識體系有所了解呢?買東西大家都知道貨比三家,可是學知識有幾個人知道要貨比三門呢?大家常常抱怨政府領導不懂行還亂來,可是設身處地想想,自己又知道多少別的專業(yè)的知識?要了解社會全面的知識相當難,何況管理本身還是一門很復雜的學問。
要知道了解整個人類社會的知識體系,以及社會各行業(yè)的運作概況,是一件很有趣也很值得去做的事情。
不過對于一名博士來說,即便有了比較全面的知識,也別得意。這還不叫淵博,只能叫健全而已。就像人還談不上健康健壯,先別缺胳臂少腿,別殘廢。甚至別身子只有一半(真惡心,半邊的人體...)不過現(xiàn)下殘廢可是真多....我的導師是個人文功底很厚的老同志,但是突然有一天跟我們感慨從一次講演里知道楊振寧的人文素養(yǎng)特別深厚,令我很是怕怕...搞物理都需要這樣的人文素養(yǎng),何況我們偏人文的...
簡而言之,人文素質不是給你搞學術用的,是給你成為一個健全的人用的。先為人,再為學,搞學術需要的更多。
好了,這就是為什么要用一生去做學術的原因。
知識太多了,不得不把一生都規(guī)劃進去,還不見得能有成效。
有人說大學只是學一個學習方法,我說博士讀完也就是學一個搞學術的方法而已。
有的同學可能看過李敖的書,會比較共鳴。李敖是真正做學問的人。他從小開始博覽群書(他們家讀書條件好,父親是北大畢業(yè)家里書很多)高一就展開了對全部中國古書的掃蕩,規(guī)劃了自己的學術生涯。后來編成《中國名著精華全集》,自己號稱中國讀書最多的人,因為他一生自從懂事以后到現(xiàn)在,只有2周沒有在讀書(。!不是人。。⿵乃尤辉凇兑呀疳樁扰c人》一書中居然介紹《營造法式》這么專門的建筑古書,就可見一斑了。各位同學包括我自己,從大學才開始廣泛讀書,博士才知道規(guī)劃自己的學術生涯,比李敖已經(jīng)至少晚了10年。想在學術上達到他的成就,就比較難了。
這樣看來,真要跟大師比搞學術,從小就要頭腦清楚目的明確的努力(世家子弟和發(fā)達國家青少年此方面嚴重占優(yōu)),一輩子干下來也就是保證個基礎功夫不吃虧而已。這個基礎上再拼天賦悟性什么的,還未必有勝算。所以說,搞學術啊,真的不容易。
順便也說點高興的?茖W不同于宗教和藝術,它最大的好處是,科學的知識每個平凡的人都可以學會它(雖然未必能創(chuàng)造知識)。因為科學證明要求把推理的每一步還原到自明的公理。每個人只要是精神正常,都可以學會自己想學的科學知識,只不過有些知識需要太多時間去學而已?茖W是平易近人和點滴積累的,很多駑鈍的人都可以很有成就的創(chuàng)新,何況只是簡單的學學用用。大師往往能教出學生大師來,也是因為科學是可以傳授的,而且方便傳授的。大部分人的努力程度之低是輪不到拼天賦的,所以基本上好好干大家都能有所成就。相比之下,中國的“道可道非常道”講究悟對常人來說就很難學習了。
3資料積累
科學是靠點滴積累起來的,每個人的學術也是點滴搞起來的。如果還沒有良好的資料積累習慣,那就趕快改改吧。
3.1 囤積書。
所有的自己認真看的書都應該擁有一本。沒聽說那個大學者家里沒有一大堆書的。有效率的研究必須有很好的書齋,有價值的書萬萬不能指望圖書館(能直接坐擁圖書館的大教授例外),網(wǎng)上圖書館也一樣,見到有用的就要下載,別指望在線,除非服務器是你家的。把所有需要的書分類排好了上架,放在自己工作的臺面前面,或者把對應的電子文檔目錄清楚的放在自己的硬盤上(數(shù)字化要說真是方便了全體知識分子。。┵I不起的或者買不到的就復印或者掃描或者翻拍。
3.2 讀書不是藏書,不動筆不讀書。所有的書讀過都要劃上線,貼上小條,做批注、筆記和小結。別可惜新書或者舍不得買即時貼,做學問是要成本的~。手寫很不方便,最好是直接敲進電腦。PDA是個好幫手,可以完全取代記錄本.平時吃飯睡覺隨時想到什么都記得記下來,抽時間整理出來就是好東西。這也是很多大師的經(jīng)驗之談。
3.3 所有自己經(jīng)手的項目或者某項工作或者某種活動,都要條理清楚的整理歸檔。比如某個項目的各階段成果,每次討論綱要(這時候用pda直接紀錄就很方便了)對方聯(lián)系人名片統(tǒng)統(tǒng)納入文件夾;某次周末郊游,把事前找得資料、中間的發(fā)票門票、拍的照片寫的游記,都掃描了歸檔。有點像歸檔狂是不是?李敖連小時候同學的紙條什么的都還保留呢!“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資料”是搞學術必備的基本技能。保持隨時動手記錄的習慣非常重要。
3.4 特別重視目錄線索。也就是絕世武功的目錄。很多時候你沒有時間去具體了解某些知識,但是記住他們的目錄很有用。檢索工具就是其中一種。但是有的學科本身知識積累就比較混亂,比如我們建筑學科。這時候就要自己有個結構良好的資源總目錄,不斷的把有價值的目錄線索補充進去,需要或者有空的時候可以去查找研究。各種著作,論文,期刊,零散的小文章,聽到的報告講座,導師的提示言論,某個比較專門的網(wǎng)站,某個新知道的文獻數(shù)據(jù)庫....其中比較重要的一個是別人的著作和論文的參考書目,這個對自己的專業(yè)極重要;一個是期刊雜志,應該通覽。除了自己的專業(yè)期刊,一些相對學術的休閑性新聞性的綜合期刊報紙比如《讀書》《南方周末》《南風窗》都值得多看看,可以了解社會各方面的情況。所謂處處留心皆學問,是針對擁有良好知識框架(或者至少是學習計劃)的人而言的。東一榔頭西一棒、道聽途說或者熊瞎子掰玉米掰一個丟一個都不是搞學術的辦法。
3.5 簡要的人文知識基礎
我也是讀書剛起步,說一點心得跟大家探討探討。
哲學 中國教育最殘缺的一面,但是要命的是人不能沒有哲學思想——不學哲學就意味著你有的是一團糟或者很原始的哲學思想:方法論,認識論,世界觀,倫理道德觀念...原始的博士...嘿嘿黑....所以讓每個博士都寫一個馬克思主義的哲學論文這樣荒唐的事情....我們可是phd! 任何學科的學習都需要從學科的歷史學起。羅素的《西方哲學史》是你的第一必讀書目。但是羅素死得早,所以當代各哲學流派要看別的書,好在不厚,挺好看的?赐暧信d趣的還可以深入看看自己喜歡的流派。中國哲學博大精深,從中可以知道很多現(xiàn)在的社會現(xiàn)象其實古已有之,嘿嘿。馮友蘭的《中國哲學史》也不錯?赐暾軐W史,其他的哲學書目你自己就知道了。
倫理學和美學都可以挑一兩本概論或者簡史看看。但是美學需要有一些藝術實踐做基礎,不然不好看。
宗教:宗教是中國教育根本沒有的項目,確實西方文明的基礎,真是要命。基督教伊斯蘭教也是看看宗教史就能知道好多好多事情,方便了解世界。儒道釋這中國三架馬車不但是知識,還會對你的人生有很大的作用,值得慢慢消化。
社會學是個不好對付的學科,我只看過《江村經(jīng)濟.生育制度》(很好看)和若干小文章,但是覺得是個急迫的領域但是又過于龐雜。自己面對的那么多煩人的社會問題,看看社會學會很有啟發(fā),有利于好好做人。
*** 中國很黑幕的一個學科,還好西方人寫的多。從柏拉圖就有《理想國》,同時可以和歷史一起看。***+歷史很有看頭,***課的那些教條要首先忘掉,從頭學起。尤其中國人普遍對于民主自由***這些西方過來的概念還知道的太少,一些起碼的常識需要補課。不認真看一點,被欺負了可別怪別人。
法律也可以和***一塊看了,都是攪和在一起的。重點看一些原理和切身案例。當然還有法律的歷史。
經(jīng)濟學非常切身,凡是想發(fā)財或者對社會不滿的人都必讀。薩謬爾森的《經(jīng)濟學》是經(jīng)管學院的首選推薦書目。相關的,關于資本全球化,股市和國企改革,社會保障,中國房地產(chǎn),簡單的會計稅務....你不學都沒辦法活。
文化上,文化地理學、傳媒相關和比較文化學都是很有趣的。包括很多暢銷書都可歸入此類。
科學哲學和科學史是必讀的。否則就不好辦了。尤其注意科學和宗教、藝術的關系。丹皮爾的《科學史》和彭羅斯的《皇帝新腦》都很好。
語言學跟哲學干系很大,有興趣可以看看。
文學就不說了,不看太可惜。這是個無所不包的東東。
藝術類非常重要,不過主要不是靠看書,要靠動手干。不拘那一類,至少學一門。因為藝術集中代表了感性思維方式的作用,和整個科學互補共鳴。尤其是整體思維和綜合感知。藝術其實起步的時候并不難,難在下決心入手。繪畫、古典音樂是基礎,比較容易入門。直接上攝影、電影這樣的綜合藝術可能進展反而比較慢。學藝術最好有活人當老師,光自己琢磨恐怕比較難,這也是學藝術的重要難點之一。好在現(xiàn)在媒體發(fā)達,要好一些。不必猶豫,誰知道你不是一個藝術天才呢。
歷史在中國是巨無霸學科,恨不得5000年都在搞這個。李敖要不是研究歷史而是別的什么,在中國恐怕難有大成就。像湯因比的《歷史研究》這樣的巨著可能比較累,不過黃仁宇的《中國大歷史》《萬歷十五年》那幾本就很輕松愉快了。每個學科的歷史都值得一讀,歷史本身更有意思。但是歷史教科書一般都很難看,尤其是意識形態(tài)化以后。名家的歷史名作往往觀點有趣風格鮮明,會很好看。考古常常沾上藝術,同時也有點像探險或者刑偵,也是很有趣的。discovery和中央10套都有越來越多的相關節(jié)目,真是不錯。
理工科就不說了,我不內行。不過天文和古生物還是挺想了解的,感覺很好玩的說。
以上人文分類,我覺得每類讀個3-5本名著也就50本的樣子,這點都沒看過,做人都困難,做博士就麻煩了。
4 制定長期的學習計劃并且不斷實施。
規(guī)劃自己的學術生涯至少應當是5年為單位終其一生而且還得不斷調整的。人生最重要的莫過于終身不斷的學習新東西。當然學習的項目也是要不斷補充調整的。其實中國今天的社會還算穩(wěn)定了(比起盧旺達什么的!%¥◎#)參照國內外從業(yè)人士的情況,大可以估計出一生的大致步驟,尤其是如果獻身學術研究的話會比較穩(wěn)定,基本就是學院或者研究機構。早規(guī)劃早行動,3-5年的短期目標,20年的中期目標,一生的理想,肚里有數(shù)哪怕說不清楚苦苦追尋也比沒想過渾渾噩噩強無數(shù)倍。
5 游歷
游歷不是玩,是學習那些沒有被歸納為書面知識的經(jīng)驗(玩都得學習,學者真苦悶.....)。建筑大師貝聿銘說他一生最好的老師就是游學。其實孔子那時候就這么干了。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是不錯的,一定要記得把出去鍛煉實踐放在長期計劃里。
實踐如果不算學習知識的話,那就算創(chuàng)造知識的第一步。那些讀書郁悶的,不妨出去走走,看看社會運作民間疾苦自然風光,心胸自然就開闊了,順便還能找個女朋友什么的。有人說博士沒情趣,傻,呆什么的,那都是說得不合格的博士。博士不是書呆子,博學博游博玩,應該是樣樣都能來都能干得不錯的。娛樂,文藝,幽默,扮酷,時尚,這些都是需要人文知識基礎和實踐練習的,如果專業(yè)太忙也可以先放在計劃里,但是別不當回事情。這個就不細說了。
6 學位和長期規(guī)劃
聽說胡適曾經(jīng)后悔花了過多時間去取得博士學位而沒有坐學問,金庸也后悔花時間寫小說而沒好好搞學問(這都什么話。。。┛梢妼W術真是個無底洞。自打我開始懂得做學問(相應的一般的事務就很簡單了)是怎么回事之后,慢慢覺得學位確實不是那么重要。學術是要用一生去做的,3年5年的一個學位相比只是小事情。有學問的人也不會被學位困擾(不是說不拿學位,而是說拿學位不成問題)。至少我們業(yè)內,有沒有能力合作幾天就知道。學到了博士應有的能力,必那個學位重要太多了...
好了,不說了,還有很多事情要做。以上的條條,希望能和各位博士生同學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