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又稱血栓性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貧血、血小板血栓形成綜合征等。其病因不明,可能與血管因素、感染以及藥物過敏等有關。大部分病人年齡在10-40歲之間,約60%是女性。起病急驟,病情嚴重,2/3病例在3個月內死亡,少數病例較緩慢,病程可達數月至數年。
臨床表現
1.發(fā)熱。 2.出血。 3.溶血性貧血,約半數伴有黃疸。 4.神經系統(tǒng)癥狀:主要為一過性及多變性的表現,如頭痛、意識障礙、昏迷、精神變化、癱瘓、抽搐、視力障礙、發(fā)音困難、失語等。 5.腎臟損害:90%以上病人有血尿、蛋白尿等,甚至可發(fā)生急性腎功能衰竭。 6.肝脾腫大:約25-50%的病人有輕度腫大。
診斷依據
一、主要診斷根據 (一)微血管性溶血性貧血 1.貧血:多為正細胞正血色素,中、重貧血。 2.微血管病性溶血: (1)黃疸與深色尿,偶可見血紅蛋白尿。 (2)血片中可見較多的畸形紅細胞(>2%)與紅細胞碎片。 (3)網織紅細胞計數升高。 (4)骨髓代償性增生,以紅系為主,粒/紅比值下降。 (5)血膽紅素升高,以間接膽紅素為主。 (6)可有血漿游離血紅蛋白升高,結合珠蛋白、血紅素結合蛋白減少,乳酸脫氫酶升高。(二)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與出血傾向 (1)不同成程度紫癜與其他出血表現。 (2)血小板計數下降,血片中有巨大血小板。 (3)骨髓中巨核細胞數增多,且有成熟障礙。 (三)神經精神異常:據有一過性、反復性、多樣性與多變性的特點,如頭痛、性格改變、神志異常、感覺與運動障礙、抽搐、陽性病理反射等。 (四)腎臟損害:主要表現為實驗室檢查結果異常,如尿蛋白陽性,尿中出現紅細胞、白細胞和管型,血尿素氮、肌酐升高。發(fā)生腎功能衰竭少見。 (五)發(fā)熱:多為低、中度。 二、輔助診斷根據 組織病理學檢查可作為診斷的輔助條件。
治療原則
1.消除病因和誘因。 2.糖皮質激素治療。 3.輸注血漿或血漿置換。 4.使用抗血小板藥物。 5.脾切除。 6.對癥支持療法。
用藥原則
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易誤診,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為治療關鍵,一般用聯合療法(輸新鮮血漿+抗血小板聚集藥+免疫抑制劑)可獲得病情緩解,有條件病人可進行血漿置換術,脾切除術對部分病人亦有效。
輔助檢查
1.典型病例可通過A檢查確診。 2.為了其他疾病相鑒別或排除結締組織病可行B檢查框限。 3.特殊疑難病例可通過C檢查框限確診。
療效評價
達到下列標準、持續(xù)6個月以上者為治愈。 (一)一切臨床癥狀、體征消失。 (二)血紅蛋白恢復到正常范圍。 (三)血小板計數恢復到正常范圍。 (四)尿常規(guī)、血尿素氮、肌酐恢復正常。 (五)其他異常表現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