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椎動物的嗅覺感受器,其原始型是體部最前端一部分上皮內(nèi)陷形成嗅窩,由嗅細胞(olfactorycell)及其支持組織組成的嗅上皮(olfactory epi-thelium),有嗅神經(jīng)分布。在嗅窩形成廣闊陷腔的動物,此腔稱為鼻腔。文昌魚的嗅窩是單一的,位于頭部背面稍近左側(cè)。在圓口類進一步加深,稱為鼻管。板鰓類的鼻位于吻的下面,與口腔相通連。在其他魚類,兩側(cè)均有鼻孔,但不與口腔通連而只具外鼻孔(external nares)。魚類的鼻與眼的發(fā)達成反比例,可認為對集群、捕食、回游及重返河川有用處。
在兩棲類以上的脊椎動物,外鼻孔始以內(nèi)鼻孔(inter-nal nares)與口腔或咽相通。在爬行類以上的動物,鼻孔長而復(fù)雜,分成多個小室,形成頗為發(fā)達的鼻腔,擴大嗅上皮的面積使作用更為有效。可是到了鳥類和靈長類反而有退化傾向。哺乳類的鼻分為外部及其后方的內(nèi)部,外鼻視種類而有延長成吻的。在鼻腔的內(nèi)壁有為粘膜所包被、借軟骨或骨支持的水平褶襞,以增大鼻腔壁面積,稱為鼻甲(nasal concha)。
鼻甲的嗅覺靈敏的有蹄類和食肉類顯著發(fā)達。靈長類的嗅覺較差,鼻甲數(shù)目亦少,嗅神經(jīng)也只分布于其上部一小部分即嗅部(regio olfactoria);其余部分稱為呼吸部(regio respiratoria)。鼻甲根據(jù)其所屬骨塊,可區(qū)分為顎骨甲、鼻骨甲和篩骨甲。在以哺乳類為主包括某些鳥類和爬行類,其包圍鼻腔的骨塊內(nèi)有鼻竇與鼻腔相通連。又鼻腔的中央有由部分篩骨及軟骨板(septal cartilage)形成的鼻中隔(nasalsepturn)。在鼻腔內(nèi)還有兩種腺體,即散在的小腺(嗅腺,Bowman gland)和位于鼻底外側(cè)的大腺(Stenson gland);但在哺乳類多有退化傾問。鼻同時是呼吸氣的出入孔道,有溫暖吸氣、防止塵埃的作用,作為呼吸器起始部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