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生動物發(fā)生過程中所出現(xiàn)的胚層之一,出現(xiàn)在胚的外表面或表面。一般在原腸形成時,殘留在胚的表面,與向胚內移動的內胚層和中胚層分離。在羊膜類,預定外胚層和預定中胚層一起形成胚盤層上層,以后待通過原條(哺乳類、鳥類)或者是脊索中胚層管(爬行類)預定中胚層陷入時,才開始作為獨立的胚層而覆蓋于胚表。外胚層系來源于卵細胞動物極附近的細胞漿,胚層內卵黃的濃度極低,因它多是細胞最小的胚層。外胚層主要形成表皮和神經(jīng)系。然而通過對脊椎動物特別是兩棲類的實驗研究證明過去認為來源于中胚層的間充質、軟骨色素胞和體節(jié)(后軀干部及尾部)等的一部分,現(xiàn)在巳明確,在正常發(fā)生中,是來源于外胚層。在脊椎動物,外胚層出現(xiàn)的最初分化是在脊索中胚層影響下所進行的神經(jīng)板的形成。另一方面中胚層組織的后期分化,也有依賴于外胚層組織的過程,這一點也被闡明了。在脊椎動物,預定外胚層在實驗條件下具有廣泛的發(fā)生可能性,屬于中胚層的組織,在一定條件下可向屬于內胚層的組織進行分化。另外在昆蟲類,也有中胚層組織的分化依賴于外胚層的情況,這點已在實驗中顯示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