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派盆景及其風格
北京盆景形成流派的時間雖然不長,但實際上也有幾百年的歷史。明朝王世懋所著《學圃雜書》中說:“京師許多千歲家,見盆中一綠曹玉蝶梅,梅之極品!鼻宄摹度障屡f聞考》記載:“京師臘月即買牡丹、梅花、緋桃、探春諸花,皆貯暖室,以火烘之。’慷熙皇帝有兩首詠盆景的詩:《詠御制盆景榴花》和《詠盆中松》。到清朝后期,在借鑒外地盆景制作的基礎上,結合本地的自然條件與民風民俗,逐漸發(fā)展為梅花樁景、宮廷桂樹、石榴盆景、牡丹盆景等等,現(xiàn)在中山公園、頤和園等園林單位還保存了一些百年以上的桂樹、石榴樁景。
由于受到自然和社會諸種條件限制,北京盆景發(fā)展一直緩慢,1980年成立北京市盆景協(xié)會,特別是在舉辦了幾次全國性的盆景藝術作品展覽后,北京盆景才有了長足的進步,并很快形成了自己的造型技法和藝術特色。
在造型方面吸取了南、北兩派之長,以剪為主,以扎為輔,剪扎結合。布局上因材制宜,繁中求簡,粗中有細,露中有藏,達到參差錯落,統(tǒng)一中求變化,變化中求統(tǒng)一。測技多以橫技式出現(xiàn),樹冠多作扇形或半圓形,以顯示雄偉剛勁的氣勢。
北京盆景學習和繼承了首都古典園林藝術的優(yōu)秀傳統(tǒng),并由于受到中原文化的薰陶,因而其盆景藝術風格表現(xiàn)為敦厚穩(wěn)健,古雅質樸。
常用樹種有:鵝耳標、樸樹、荊條、華山松、鼠李、楓樹、榆樹、山植、檜拍、云杉等多達40余種。
常用石材有:斧劈石、砂積石、千層石、鐘乳石、雞骨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