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水稻螟蟲,應以農(nóng)業(yè)防治為基礎,協(xié)調(diào)運用生物、物理、化學等綜合防治措施。水稻分蘗期與穗期治螟并重,注重抓好螟蟲危害“橋梁田”和越冬代螟蟲防治,以壓低基數(shù),控制螟害率;因地制宜地推廣抗螟品種和深水滅蛹、早稻稻草及時處理等栽培治螟措施;大力推廣燈光誘殺技術;推行稻鴨共生、保蛛治蟲等生物防治技術。
在藥劑防治上,應推廣與合理使用安全、高效、低毒、持效期長的治螟對口農(nóng)藥。防治二化螟推廣Bt乳劑、氟蟲腈與三唑磷微乳劑、敵百蟲、阿維菌素等藥劑現(xiàn)混現(xiàn)用,爭取大面積一代一次用藥防治過關。防治三化螟可選用氟蟲腈加敵百蟲、毒死蜱、三唑磷混配,并及時做好后續(xù)防治。提倡不同藥劑合理輪用,避免長期、單一使用同一藥劑。禁止菊酯類農(nóng)藥及其復配制劑下稻田。氟蟲腈在使用中要確保一季水稻上最多使用一次。
堅持按防治指標適時用藥。防治分蘗期二化螟,當枯鞘株率達3%時用藥防治;防治穗期二化螟,當上代畝均殘留蟲量500條,當代卵孵盛期與水稻破口期相吻合時,在卵孵高峰期用藥防治。防治三化螟應掌握在卵孵高峰期用第一次藥;防治三化螟枯心,凡畝均有卵塊40塊以上均應列為防治對象田;在三化螟重發(fā)區(qū),水稻破口期與卵塊孵化期吻合的稻田,均需用藥防治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