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腐爛病又稱姜瘟病、軟腐病,是生姜生產中最為常見,且在各姜區(qū)普遍發(fā)生的一種毀滅性病害。近兩年來由于我市7、8月份持續(xù)高溫多雨,導致姜腐爛病大面積發(fā)生。發(fā)病地塊一般減產10%——20%,重者50%以上,甚至絕產,對生姜的生產構成嚴重威脅。筆者經過1997、1998、1999年連續(xù)3年的栽培試驗,逐漸探明了姜瘟病的發(fā)生規(guī)律,并摸索出一套切實可行的防治措施,現將姜腐爛病的發(fā)生規(guī)律及防治措施介紹如下:
一、癥狀
生姜的根、莖、葉均可受害發(fā)病。病菌一般先在地上莖基部及根莖上侵染危害。發(fā)病初,葉片卷縮、下垂而無光澤,而后葉片由下而上變枯黃,病株基部初呈暗紫色,后變水漬狀黃褐色,繼而根莖變軟腐爛,有白色發(fā)臭的粘液。最后地上部調萎枯死,并易從莖稈基部折斷倒伏。
二、發(fā)病規(guī)律
姜腐爛病為一種細菌性病害,其病原菌為青枯假單孢桿菌(Pseudomonas Solanacea rum),該病原菌存活的溫度為5℃——10℃,最適25℃左右,52℃10分鐘可以致死。它可在種姜、土壤及含病殘體的肥料上越冬,因而可通過病姜、土壤及肥料進行傳播,成為翌年再侵染源。病菌侵染時多從近地表處的傷口及自然孔口侵入根莖,或由地上莖、葉向下侵.染根莖,病姜流出的液可借助水流傳播。
姜瘟病流行期長,危害嚴重。華北地區(qū)一般7月份開始發(fā)病,8——9月為發(fā)病盛期,10月份停止發(fā)生。其發(fā)病的早晚、輕重與當年的氣候及降雨量有關,一般溫度越高,潛育期及病程越短,病害蔓延越快,尤其是高溫多雨天氣,大量病菌隨水擴散,造成多次再侵染,往往在較短時間內就會引起大批植株發(fā)病。因此在發(fā)病季節(jié),如天氣悶熱多雨,田間濕度大,發(fā)病嚴重;反之,降雨量較少,氣溫較低的年份往往發(fā)病較輕。此外,地勢高燥,排水良好的砂質土,一般發(fā)病輕,而地勢低洼,易積水,土壤粘重或偏施氮肥的地塊發(fā)病重。
三、防治方法
根據生姜腐爛病的發(fā)生規(guī)律及流行條件,應采取以農業(yè)技術措施為主,輔之以藥劑防治的綜合防治策略。
(一)輪作換茬 因生姜腐爛病菌可在土壤中存活2年以上,輪作換茬是切斷土壤傳菌的重要途徑。尤其是對于已發(fā)病的地塊,要間隔2——3年以上才可再種。種植生姜的前茬應是新茬或糧食作物,而菜園地以蔥、蒜茬較好,種過番茄、茄子、辣椒、馬鈴薯等茄科作物,特別是發(fā)生過青枯病的地塊,不宜種植生姜。
(二)選用無病姜種,杜絕種姜傳菌 生姜收獲前,可在無病姜田嚴格選種,在姜窖內單放單貯,翌年下地前再進行嚴格挑選,消除種姜帶菌隱患。
(三)姜種浸種消毒 播種前用姜瘟寧300倍浸種30分鐘;或用甲醛水液100——150倍液浸種4——6小時;或用1:1:100的波爾多液浸種10——20分鐘;或100倍的石灰水浸種3天;也可用硫酸鏈霉素、卡那霉素0.05%溶液浸種48小時,然后撈出平地堆放并用草簾子或麻袋覆蓋悶種6——12小時后再催芽播種。
(四)選地、整地 姜田應選地勢較高、能灌能排的壤土地,整地時,地面要平,姜溝不宜過長,以防排水不暢、田間積水,引發(fā)病害。
(五)施凈肥 種植生姜所用肥料應保證無腐爛病病菌,因而不可用病姜、病株及帶菌土壤漚制土雜肥,所用的有機肥必須經充分腐熟后方可使用。
(六)澆凈水 姜田最好采用井水灌溉,并防止水污染,嚴禁病株向水渠及水井里亂扔。如有條件最好采用塑料軟管澆灌。
(七)病株處理 當田間發(fā)現病株后,除應及時拔除中心病株外,還應將四周0.5m以內的健株一并去掉,并挖去帶菌土壤,在病穴內撤施石灰,然后用干凈的無菌土掩埋。為防止?jié)菜畷r病菌向下傳播,應使水流繞過發(fā)病地帶。
(八)藥劑防治 在發(fā)病前施藥防病,效果很好,即在娘姜前后用40%的代森銨160倍液灌窩,或600倍液噴霧,每7——10dl次,連續(xù)3——4次,防治效果達87.2%。一旦發(fā)生姜瘟,用石灰水1.5kg、退菌特0.25kg,對水50kg攪勻淋澆;或用姜瘟寧300倍液于齊苗期灌窩;發(fā)病初期,用姜瘟寧500倍液灌窩或噴霧,每隔5——7d噴1次,連續(xù)2——3次,防治效果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