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青黛的原料主要為十字花科植物菘藍Isatis Indigotica Foyt的鮮葉(大青葉)加工制得的深藍色粉末狀物。《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把其原料列為上品,是揚州傳統(tǒng)中藥之一。商品青黛特點為:質輕而松,具青香氣,味微酸而澀。
清嘉慶《揚州府志·物產(chǎn)志》引《寶應縣志》曰:"產(chǎn)大藍、小藍。"又引康熙《十場志》謂:"靛出南場""藍有兩種,一名菘藍,俗名大藍;一名蓼藍,俗稱小藍".咸豐《興化縣志·物產(chǎn)志》貨之屬載"靛、大藍、小藍出城東各垛。浸法為靛,雖不及建(福建)靛之佳,然附近百里皆處興買,其利甚薄。"歷史上揚州地區(qū)所產(chǎn)青黛也是靛藍作為染青布的染料而用,但也是藥用的青黛來源。
1 青黛的加工工藝
1.1 選葉:選擇生長旺盛的優(yōu)質葉,即當大青葉生長由墨色漸轉青灰白色,手抓感自發(fā)脆并易碎的頭刀葉或二刀鮮葉(三刀葉漸質次),趁早晨露水割取作加工青黛原料。
1.2 浸泡:取上述鮮葉50kg,揀去雜質,清水洗凈,投入池或缸內(nèi),加凈水300~400kg浸泡,并用適當物品壓緊(一般用竹簾),使大青葉全部淹于水中。氣溫25~30℃,浸泡約1d為度,使葉片由青灰白色轉為老黃即可,撈取浸泡葉殘渣,這時的浸液呈草綠色至淺墨綠色,隨即進行打靛,以防止浸液變質而使收得率低。
1.3 打靛:選用優(yōu)質石灰塊2kg,加清水適量煮沸溶化后,過100目篩進行濾過,以去其雜質及石灰渣,將石灰液質均勻地灑入大青葉的浸液中,以木棒不停地攪拌,使水浸液不停地上下翻騰。浸液由青綠→淺綠→灰綠→灰紅→灰紫→青色→紫色,可停止搗沖與攪拌。這時的上層浸液漸變成淺黃色,而靛慢慢地沉積于缸或池底。輕輕傾去上層液,可合并各料缸或池內(nèi)的靛藍于一容器內(nèi),再一次進行沉淀,并傾去上層水液,待進行淘花。
在打靛中加入石灰液的量一定要適度,多加石灰液攪拌省力并易打靛,但其色質淺,靛藍的含量低于1995年版《中國藥典》所規(guī)定的靛藍含量不得低于2.0%的質量標準。如石灰液加得過少,打靛即難,分離又不好。其經(jīng)驗的檢測方法為:取草紙1張,用手指拈取沉淀物于草紙上,干后的顏色如為灰白色,可適當減少石灰液的量,以呈深藍色或淺藍色為上乘。
1.4 淘花:取一頭豬的新鮮豬血6~8kg,用揉碎后的稻草放入血料中以除去血筋,并加入經(jīng)煮后的石灰100g,邊加入沸水邊攪拌,使其豆油色狀(俗稱血料).取上道工序靛藍50kg,加入清水100~120kg,分次緩緩加入血料,約200g/次,用木棒或竹竿按順時針方向不停地攪拌,至泡沫大量漂浮起。如果泡沫的水泡過大,過小,可酌加靛藍,若泡沫遲遲不起浮,可酌量添加清水,促使泡沫大量浮起。掏出和撈起泡沫放入竹匾內(nèi),日光曬干成小蘑菇樣的藍色朵狀物,即為青黛,一般50kg大青葉可加工成合格和青黛1kg,頭刀大青葉得率最高,二刀次之,三刀更次。
淘花過程中應加以注意的事項為:血料多加可導致合灰量過多,藍色朵狀物成片、塊狀 ,青黛色淺,質次;天氣對淘花影響極大,不能在陰雨天淘花以免青黛變質,不在刮風天淘花,以免散失,發(fā)生塌花;應注意晾曬物品潔凈,以防青黛不凈。
1.5 青黛質量的經(jīng)驗鑒別
1.5.1 取小鐵盒1只,加入青黛樣品少許,置酒精燈或炭火上,微火燒之,應呈現(xiàn)紫紅色火焰,灰燼呈深褐色為佳。
1.5.2 取小茶杯1只盛入清水半杯,取青黛樣品少許放入杯中,并加入清水,青黛即浮于水面,水液應呈黃色而且近透明,無混濁現(xiàn)象及沉淀產(chǎn)生為佳。
1.5.3 取青黛樣品少許放于手心,用手指在手心上輕揉之,應手感細膩,呈鮮藍色,質輕而松軟為佳。如皆符合上述三種特征者,其質量一定上乘。
2 討論
2.1 青黛的得率與質量優(yōu)劣和大青葉的質量有很大的關系。而大青葉的播種密度對大青葉的質量也有一定的影響,密度大,葉片小,葉質柔軟,葉革質程度底,大青葉又以頭刀葉質量為優(yōu),且以大青葉不抽莖質量為佳。根據(jù)多年來加工青黛的經(jīng)驗,以清晨太陽剛升,微帶露水時收割的大青葉加工青黛最為上乘。
2.2 青黛的質量與加入的石灰量及石灰本身的質量有一定的關系,與加入的豬血量及豬血的新鮮程度,豬血的前處理關系也較大,上述輔料的多少(主要是過量)就難以形成靛朵,往往多呈粉末狀,不夠松軟。目前因青黛的加工多處于分散,個體加工為主,而每每加入石灰過多,使青黛的含量及色澤大部分都達不到《中國藥典》所規(guī)定的質顯標準。
2.3 為了使靛藍的得率加大,往往攪拌速度過猛過快,使泡沫過多,因此,為了保證青黛的質量,以上幾點是必須加以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