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yǎng)與食品安全所與挪威國家營養(yǎng)和海產品研究所,聯合公布了兩國首次關于海產品對心血管疾病產生影響的研究結果:每周攝入至少500克三文魚,堅持兩個月,就能有效改善血脂水平。
研究專家指出,我國居民飲食的最大問題是長期攝入大量脂肪,但脂肪中缺少必要的Ω-3不飽和脂肪酸,而這也是導致血脂異常的主要原因之一。三文魚含有豐富的Ω-3不飽和脂肪酸,對心腦血管系統(tǒng)病變有極大的預防作用。這一結果不僅對我國現有的1.6億血脂異常者是個好消息,對所有追求健康的人來說都是個好消息。
不久前,北京同仁醫(yī)院接診了北京某公司的70余名病人,他們有的面色潮紅,有的惡心嘔吐,有的心慌胸悶……醫(yī)生經過詢問得知,他們都在中午食用了單位食堂的紅燒鲅魚。對癥治療之后,患者們的癥狀很快得到了控制。醫(yī)生由此判斷,患者們可能是食用了不新鮮的鲅魚而導致食物中毒。
這兩條與魚有關的消息前后腳被媒體報道,而這兩種魚都為青皮紅肉魚,因此有必要提醒消費者:魚肉不新鮮會引起組胺中毒,尤其是青皮紅肉魚,一定要吃鮮。
引起組胺中毒的魚大多是含組胺高的魚類,主要是海產魚中的青皮紅肉魚類,如金槍魚、秋刀魚、竹莢魚、沙丁魚、青鱗魚、金線魚、鮐魚、鲅魚等。當魚不新鮮或腐敗時,魚體中的游離組氨酸在脫羧酶的作用下產生組胺,當組胺積蓄到一定量時,人食后便可引起中毒。也有專家認為,由于魚體本身的自溶作用不斷加深使其變質,從而產生大量的腐敗胺,分解后形成組胺,特別是大洋洄游性魚類(如鮐魚),體內酶的活性更強,為適應旺盛的新陳代謝需要,組胺含量也就更多。很多海產品都富含組氨酸,新鮮的沒有問題,但一旦新鮮度差了,或是變質了,組胺等物質含量就會大大增加。
組胺中毒的特點是發(fā)病很快,潛伏期一般在1小時內,最短的只有5分鐘,最長的也不過4小時。主要癥狀是:臉紅、頭暈、頭痛、心慌、脈速、胸悶和呼吸窘迫等,部分人還會出現眼結膜充血、瞳孔散大、視物模糊、臉發(fā)脹、嘴唇水腫、口舌及四肢發(fā)麻、惡心、嘔吐、腹痛、蕁麻疹、全身潮紅、血壓下降等。
青皮紅肉魚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肉質非常鮮美,因此是人們餐桌上難舍的美味,而由此引發(fā)的食物中毒也時有發(fā)生。比如,2002年4月,沈陽發(fā)生鮐魚食物中毒事件,53人入院,9人病重;2006年5月,衡水孫莊等幾個村的20多名村民因食用盒裝“三無”咸鲅魚后導致食物中毒。
預防由魚類引起的組胺中毒可從兩方面入手:一是把好選購關,二是把好烹調關。
選購海魚時一要看,二要摸。不要購買魚眼發(fā)紅發(fā)亮、魚體色澤不新鮮的海魚;如果發(fā)現魚的腹部不完整,有破處或露刺情況也不要購買;如果用手摸感覺魚肉不夠硬實,缺乏彈性,也不要購買。另外,這類魚在出售時應冷藏或冷凍,如果非冷藏或冷凍也不要購買。
為保持魚肉的新鮮度,選購后應及時烹調。烹飪海魚時,可適當加些醋,有助于減少其中的致敏成分。另一方面可在烹制時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如在烹制鮐鲅魚(鮐魚與鲅魚外觀上非常相像,二者被通稱為鮐鲅魚,均為海水魚類)前,應去內臟(含有大量組氨酸),然后洗凈、切段,用水浸泡4~6小時,可使組胺量下降44%,烹調時再加入適量雪里蕻或紅果,組胺可下降65%。
另外,有過敏性疾病的人,以不吃此類魚為宜。